t51p61

3.16平方公里西沙永兴岛西瓜产量超40000斤,到底是如何实现的? 南海,永

3.16平方公里西沙永兴岛西瓜产量超40000斤,到底是如何实现的? 南海,永兴岛,3.16平方公里的珊瑚礁岛被太阳炙烤得如同巨大的蒸笼。 然而,就在这片被战略设施挤占得无法下脚的土地上,有一片与周遭格格不入的西瓜田! 瓜田旁,皮肤黝黑的官兵和渔民们,正将刚刚采摘下的西瓜搬上运输车。 谁能想到,这块不过3.16平方公里的小岛上年产西瓜竟能突破40000斤? 这究竟是如何实现的? 上世纪70年代,1974年西沙海战胜利后,中国重新夺回永兴岛控制权。 彼时的永兴岛,荒凉一片。 除了驻军、工人和少数渔民,几乎杳无人烟。 目之所及,是白得刺眼的珊瑚砂地,地表温度高达50多度。 并且,这里淡水稀缺,新鲜蔬菜水果是比黄金还珍贵的奢侈品。 官兵们只能长期靠罐头和咸菜度日,维生素缺乏导致的口腔溃疡、夜盲症成为常见病。 一位曾坚守岛上的女医疗兵回忆,战士们看到补给船上偶尔带来的一颗萝卜,眼睛都会“放光”。 绿色,成为这座孤岛最奢侈的梦想,也是最迫切的生命需求。 人们逐渐意识到,在这片“四高”的绝境之地,绿色植被不仅是改善环境,更是维系驻岛军民健康、提升战斗力的“生命线”! “树是岛礁的生命”,“绿色蔬菜就是战斗力”,这两句在南海官兵中口口相传的朴素箴言,道破了绿化与生存、生存与戍边的铁律。 西瓜,含水量超过90%、富含维生素和电解质、能快速解暑补水的特性,成为南海酷热环境下的“战略水果”。 然而,在珊瑚砂上种瓜? 这听起来,几乎是不可能。 永兴岛的“土壤”是珊瑚礁和贝壳碎屑,颗粒粗大,毫无粘性,保水保肥能力几乎为零。 加之高盐、高碱、强紫外线的摧残,普通作物种子撒下去,往往连芽都发不出。 最初的尝试,屡战屡败。 但戍边人的字典里,没有“放弃”二字。 进入21世纪,尤其是2012年三沙市成立后,永兴岛的建设驶入快车道。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,海水淡化厂解决了淡水难题,但“吃菜难”、“吃果难”仍是痛点。 科研力量渐渐向这片土地开始倾斜。 人们不再满足于依靠船运补给,而是决心让这片土地自己“长出”希望。 创新,成为当下的唯一出路。 而无土栽培技术成为破局关键。 随着智能雾化栽培、水培技术被引入岛礁,官兵和科技人员建起了现代化的蔬菜大棚。 一排排栽培架上,生菜、小白菜、辣椒、西红柿等作物,完全摆脱了对土壤的依赖。 这些大棚,平均每月产出万余斤新鲜蔬菜,基本满足了岛上千余名常驻人口的需求。 然而,对于西瓜这种需要较大生长空间和充足光照的蔓生作物,大棚显然不是最佳选择。 人们将目光投向了岛上的空地,决心要让西瓜直接在珊瑚砂地上扎根! 科技人员与驻岛部队联手攻关,引入了一种特殊的粉状植物性纤维黏合材料混合进珊瑚砂中。 这种材料如同“胶水”,再辅以科学配比的有机肥料、微量元素和持续滴灌,经过反复试验和改良,珊瑚砂上竟奇迹般地获得了类似土壤的生态力学属性,变得能够保水、保肥,支撑植物生长! 2020年,海军某水警区官兵在永兴岛白沙滩边,利用这项技术开辟出半亩试验田。 当第一批小白菜、上海青、娃娃菜等成功破土直至丰收时,整个岛屿为之振奋! 技术的成功,为西瓜种植铺平了道路。 官兵们选择适应性强、抗盐碱、耐高温的优质西瓜品种,在沙地上播种。 强烈的日照和温暖的气候,使得西瓜的生长周期大大缩短,糖分积累更加充分。 一年三熟,成为可能! 2025年,永兴岛的西瓜种植已形成规模。 成就了年产40000斤的“甜蜜奇迹”,这里的西瓜,因沐浴南海强烈的阳光、呼吸富含盐分的海风、扎根独特的珊瑚砂地,而拥有了独一无二的风味。 皮薄如纸,瓤红似火,汁水丰盈,甜度惊人,一口下去,清甜的汁液在口中爆开,被官兵和游客誉为“南海红宝石”。 这片在钢铁堡垒间倔强生长的西瓜田,意义早已超越了口腹之欲。 它是科技改造自然的壮举,是戍边军民自力更生、改善生存条件的生动写照。 中国的南海岛礁,并非“不适宜人类居住的礁石”,而是生机勃勃、能够维持人类社区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岛屿! 这为维护国家海洋权益、行使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权利,提供了无可辩驳的自然依据。 这片用汗水浇灌出的“甜蜜堡垒”,如同镶嵌在祖国南疆的一颗绿色明珠,闪耀着生命的光辉与主权的尊严。 主要信源:(澎湃新闻——2025年中国西瓜产业数据分析简报)